
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 3 月 5 日上午隆重开幕,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提交了政府工作报告。这份报告中,诸多关键内容与金融、互联网等领域紧密相连,对法律界而言,其政策导向和发展规划意义深远。接下来,本文将从金融与互联网律师的专业视角,深入剖析政府报告中的关键要点。
作为深耕金融与互联网领域的律师,我始终高度关注行业政策的稳定性与前瞻性,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更新。在本次政府报告中,金融领域的开放与风险防控、绿色金融的推进,以及互联网领域的 AI 监管等内容,一直都是行业长期聚焦的热点话题。
通读报告后,最引人关注的当属政府对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 “双轨制” 逻辑的阐述。这不仅关乎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,也为法律实务操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。与此同时,随着生成式 AI 的迅猛发展,AI 监管相关内容备受瞩目,如何从法律层面进行有效规范,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
法律制定与修订动态
尽管本次政府报告并未直接提及具体法律的制定或修订条款,但从金融开放、绿色金融、AI 监管等领域的政策导向来看,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势必会迎来进一步的完善。例如,在金融开放方面,《反洗钱法》的修订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规则的完善,是将金融开放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举措。而在绿色金融领域,虽然目前多依赖行政指导,但后续极有可能通过立法明确 “绿色标准” 等核心内容。在 AI 监管方面,现有的《生成式 AI 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存在一定局限性,未来有望出台更全面、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法规。两会期间提出的修法或立法,通常需历经以下流程方可落地:首先是提案阶段,由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委员等提交相关议案或提案,建议制定或修订某部法律。随后进入审议阶段,相关法律草案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等立法机关进行审议,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,并经过多轮修改完善。接着是表决阶段,当法律草案成熟后,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进行表决,通过后即成为法律。最后是公布阶段,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。基于政府报告的内容以及行业发展趋势,2025 年有望在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相关法律制度方面持续推进。比如,进一步细化《反洗钱法》的实施细则,明确金融机构在客户尽职调查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标准。在绿色金融领域,可能会出台关于绿色项目认证规则、环境效益评估标准等方面的法规。在 AI 监管方面,或许会借鉴欧盟《AI 法案》等国际经验,出台更具系统性的 AI 监管法规,对权责分配、数据合规等核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。
“投资中国” 品牌的法律解读
从法律界的角度来看,“持续打造‘投资中国’品牌” 意义重大。这需要构建一套完善、透明、稳定的法律体系,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。一方面,要确保国内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,减少投资者因法律差异而产生的顾虑。例如,在跨境投资中,明确外资准入的法律标准,简化审批流程,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执行力度,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。通过完善法律制度,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,推动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
重点领域法律议题剖析
政策与现实的落差:政府工作报告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一以贯之,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草案二审稿提出 “不得因所有制形式不同设置不平等条件”,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民营企业仍面临诸多隐性歧视。以政府采购为例,国企在评分中往往占据优势,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 “玻璃门”“弹簧门” 等现象依然存在。法律建议:为解决这一问题,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明确 “平等准入” 的司法审查标准。当民营企业认为自身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时,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同时,建立民营企业投诉直达机制,比如法院设立 “涉企案件绿色通道”,提高民营企业维权的效率。数据支持:相关研报数据显示,在过去一年中,涉及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不公平的投诉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,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面临的困境,也凸显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紧迫性。现存问题:生成式 AI 如 DS的爆发式增长,使得 AI 监管的法律滞后性问题愈发突出。当前的《生成式 AI 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主要侧重于内容安全,在权责分配和数据合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。在权责分配上,算法黑箱导致侵权责任难以追溯。例如,当 AI 生成内容侵犯版权时,开发者、平台、用户之间的责任划分并不明确。在数据合规方面,训练数据来源合法性审查机制缺失,可能引发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 13 条 “合法性基础” 争议。借鉴国际经验:律师建议借鉴欧盟《AI 法案》的风险分级制度。对于医疗、金融等高风险领域的 AI 应用,实行 “事前准入审查 + 强制责任保险” 模式。通过事前严格的准入审查,确保进入这些关键领域的 AI 技术安全可靠;强制责任保险则可以在发生风险时,为受害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,降低社会风险。新兴市场风险:随着 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的深入推进,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出海,印度、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区成为投资热点。然而,这些地区存在诸多合规风险。例如,印尼的《伊斯兰银行法》对金融业务有着特殊规定;越南的数据主权法要求企业进行本地化存储。企业如果不了解这些当地法律,很容易陷入合规困境。应对建议:律师建议企业设立 “合规缓冲架构”,比如通过新加坡控股公司投资东盟。新加坡法律体系相对完善,且与国际接轨,通过这一中间架构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直接投资当地的法律风险。同时,购买政治风险保险(PRI)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政治动荡、政策变化等风险。新型内卷形式:互联网平台 “二选一”“大数据杀熟” 等行为已受到《反垄断法》的规制,但新型 “内卷” 更加隐蔽。例如,头部企业通过 API 接口限制排斥竞争者,某地图 APP 拒绝向第三方共享实时交通数据,阻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。还有企业利用资本优势控股上下游企业,形成 “赢家通吃” 的生态闭环,如某电商平台控股物流、支付、云服务全链条。法律应对:律师建议协助企业构建 “合规性商业模式说明书”,在企业设计商业模式、进行 VIE 架构搭建或并购交易时,提前评估反垄断风险。在面临反垄断调查时,运用 “承诺制度” 争取整改宽限期,降低企业因违规行为带来的损失。
法律与科技的融合将重塑服务模式。例如,利用 AI 合同审查工具可以实现金融衍生品条款的实时风险预警。传统的合同审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,且容易出现疏漏。而 AI 合同审查工具能够快速分析合同条款,识别潜在风险点,极大地提高审查效率和准确性。此外,通过 NFT 技术可以实现知识产权确权存证,解决知识产权领域长期存在的确权难题,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针对企业出海需求,律师需构建 “国内律所 + 国际联盟 + 本地顾问” 的协作网络。在数据跨境方面,由于不同国家的数据保护法律存在差异,如欧盟的 GDPR 与我国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在数据跨境传输等方面规定不同,企业在进行跨境业务时容易面临合规风险。通过这一协作网络,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,确保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合规运营。在制裁应对方面,例如美国实体清单对企业的影响,能够及时为企业提供应对策略,帮助企业降低风险。从 “事后诉讼” 转向 “事前合规” 是未来法律服务的重要趋势。例如,为企业设计 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合规体系,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、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,避免因违反相关规定而受到监管处罚和舆论谴责。对于互联网平台,建立 “算法伦理委员会”,从源头上规范算法的设计和应用,规避算法歧视、侵犯用户隐私等风险。金融与互联网领域的法律变革,始终围绕着 “创新效率” 与 “风险控制” 的博弈。作为律师,我们不仅要理解客户的商业逻辑,更要坚守法律红线,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,为系统性风险筑牢防火墙,助力行业的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文章内容仅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所立场



返回列表